当前位置:江南国学网 > 国学文化 > 正文内容

什么是阴债受生债,阴债不还会怎么样?

2023-03-12 20:50:19国学文化11628

什么是阴债、受生债,阴债不还会怎么样?


寿生债在道教的经书里是有一段这样的解释:在每个入世凡胎之前都要到地府曹官那里去借钱,培植自己的福慧资粮,因此每一个人出生后才有粮吃有衣穿有钱花等等福报,因此人生需要还的第一个阴债就是寿生债。人民希望早还此债,以消灾解厄,事事顺利。如果人遇到仕途不顺,办事不利,生活坎坷,口舌是非等等人生不如意事情出现时,当立即偿还此受生债,以迄穰灾解厄,事事顺利,在财运广运。


人们能够及时查询自己的阴债,并且及时还清债务,能够在地府保持一个良好的信誉,这些所还的债务就会转变为无量的福报,赐予自己。还完阴债后将消除诸种业障,使善信身体安康,颜色光泽,气力充盛,心情快乐,气息平和,各种疾病原则上不会再侵害于你,小毛病也很快就会消失,远离路风雹雨、过江渡河落水、火光之灾,水火无情,及时还了阴债,五行中的水火不仅不会相侵,而且还会相助。


33670229_33670229_1398694808787.jpg


也就是说,我们这辈子的钱财,都是临投胎时在阴间借的。有的人为什么那么贫贱呢?就是因为从多劫之前,就亏欠地府的禄库受生债,一直没有还。冥司则通过扣除他在世的福禄,以偿还亏欠的款项。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解释我们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了。


但是我们见到许多人,却自恃聪明,毁谤经法,负债不还,不修善因,种下恶缘,致使地府记上黑名单,天曹减除其阳寿,再加上亏欠冥司禄库债不还,不但贫贱困顿,而且身体不好,夭折横死。死后沦没恶趣,要想再投胎做人就很难了,经文上说"万劫方生畜兽身",何况是人?纵然生为人身,也是贫贱之命。


《太上元始天尊说开库钥匙妙经》有:若有善男信女,谨发虔心,斋戒沐浴,香花灯烛,请高功法师,行香洒净,敷演科书,请圣迎真,同声看诵,十遍或百遍,冥府库门大开,现存获福,已亡超升,此经三百七十六字,一字折钱一万贯文,行行消愆灭罪,句句增福延生,过世之时,男登仙界,女转男身。


可见,善信需要填还财库,还受生债需要奉请道士醮演科书,请圣迎真,填还受生债。


依据以上经文,若是想还受生债可咨询江南李道长QQ截图20230223115800.png并参加相关法事(道场),以求安泰。同样,可以通过诵持道教经典以求“消愆灭罪,增福延生”,脱化受生天尊。


注:本站为正统江南道教正一科仪文化传承,关于道教科仪法事,切不可随意找非专业人士做法,否则容易产生负面影响,请注意辨别!

分享给朋友:

相关文章

补财库真的有用吗?补财库是怎么改变财运的?

补财库真的有用吗?补财库是怎么改变财运的?

什么是财库?补财库真的有用吗?补财库是怎么改变财运的?财库对于一个人的财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,有的人有财无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财运问题。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个财库,注定人这辈子的财富。有些人可能做生意不当、...

为什么要还受生债?还阴债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有哪些?

为什么要还受生债?还阴债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有哪些?

为什么要还受生债?还阴债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有哪些?一、什么是阴债、受生债?一般对于道教知识了解不多的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阴债、受生债,更不知道它们的重要性、如何去还等等。其实,受生债没那么复杂与神秘...

天地万物皆有灵气,不杀生的真正秘密!

天地万物皆有灵气,不杀生的真正秘密!

11996年4月,报载海南一位妇女,看到一只龟往她家墙上爬时跌落下来,她将龟救回家喂了十几天后放生。第二年的清明,这只龟又找上门来。几年来,此龟年年在清明时节到这位妇女家探“亲”。类似的事情很多,从不...

业障重不重,看身体就知道了!五种法门助你快速消业!

业障重不重,看身体就知道了!五种法门助你快速消业!

淫欲重者,伤肾精贪欲重者,耗肉身嗔心重者,败心血杀业重者,身短命每个人生来都是带着业力的,那是我们累世因为各种原因犯下的罪业。若是不消除,他们会积累成业障,阻碍着我们的生活,他们躲在我们体内,吸我们的...

时运不济需还阴债,财运不佳需补财库!

时运不济需还阴债,财运不佳需补财库!

阴债在道藏洞玄部《灵宝天尊说禄库受生经》中提过,但凡人投胎做人的时候,都会在天朝地府借一笔钱,作为人生的第一笔粮资,这个债就是阴债。阴债是每个人投胎为人所欠下地府曹官的债务,借贷禄库受生钱财作为投胎路...

怎么还阴债,不还阴债会有哪些影响?

怎么还阴债,不还阴债会有哪些影响?

怎么还阴债,不还阴债会有哪些影响?在这个世界上,虽然宣扬的是唯物主义,但是有一些事情是科学无法解释的,很多善信在事业、婚姻、身体健康,寿命,或者霉运连连时候会寻求易学占卜算命,这时候也经常会听到有关还..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